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企业资讯 > 正文

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|对话文化贸易专家姜涛:文明互鉴 才能发扬本土文化美学 天天看点

2023-05-18 21:04:11 昆明信息港

5月18日,“文明互鉴——共建自然生态美学”展览开幕式在云纺博物馆·美术展览厅举行。展览通过展出器物、油画、织物等藏品,突出展示了跨越地域时空,艺术记录下的历史与自然的混合型生态,构建认识美、探讨美、共建美的平台,让市民亲近艺术、感受美好生活。借此,我们采访了负责本次展览艺术设计工作,文化贸易专家、文明互鉴系列展览发起人姜涛,并就云南、东南亚文化交流,昆明博物馆业态发展及未来可扩展空间进行讨论。

文明互鉴,发扬本土文化美学


【资料图】

记者:这次的展览聚焦美的共建,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?

姜涛:“文明互鉴”展览走到今天已经四届,其中两次都是围绕自然生态主题进行,我们一直也想提倡生态文明概念。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系统非常完善,是高度符合这个主题的。加之如今以艺术品文物为主搭建美学空间的产业文化发展趋势,我们也想借此机会推动云南的文化产业,推动东西方文明互鉴,推广本土的文化美学。

记者:生态美学的概念较为宏观,如何让展览具像化?

姜涛:“文明互鉴”巡回展览此前曾聚焦“纸”、“让世界遇见中国”等主题。这一次为“共建自然生态美学”,所以我们邀请了许多云南本土的艺术家,尤其是植物绘画方面,也选择了更多包含大象元素的器物。用美学阐释,推动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在促进云南与世界交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

记者:展线逻辑按照什么结构来设计的?

姜涛:整个设计的导线围绕贸易出海、华宁绿陶、波斯瓷器、寿山石植物花卉等几个方面展出,主要选取的是云南、东南亚的展品,时间集中在15—19世纪这一区间。

记者:此次展览中最值得观赏的展品?

姜涛:主要是通草纸本水彩。(注:通草画亦称“蓪画”。所谓“通草”是通脱木这一树种的俗称。18世纪广州一带喜欢在通脱木的灌木茎髓切割下来的这种树茎上作画,面积大小虽有限,但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,当水彩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,经过光的折射,能够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,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绣,因此很受画师喜爱。)历史上它具备典型的贸易属性,当时清代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贸易景象以绘画形式传播到西方,成为当年文化贸易输出的一种形式,可被视作一种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。如今在新加坡的亚洲文明博物馆、大英博物馆等都有所展示且颇受关注。

记者:巡展的范围包括哪些?观众的反馈如何?

姜涛:此前在黑龙江中国造纸博物馆、深圳前海基金小镇以及昆明滇池王府井小镇有过巡展。观众的反响很热烈,大家都对了解各国的文明器物有极高的热情。

文化元素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

记者:通草画中出现的元素是否在如今进行了衍生?

姜涛:我们一直想专注一种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藏品,具备立足本国,面向世界的属性,通草画就很符合这种时代性。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将这一元素运用到某一些特色产品当中,比如茶叶包装外壳设计。同时也考虑将云南的农垦产品、农林牧渔产品,通过包装加以推广,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不仅有很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,也有与自然相关优质的资源。

记者:云南和东南亚藏品在元素上有没有什么共通之处?

姜涛:比如越南的绿釉与云南华宁绿陶的颜色十分近似。此次展览强调一种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,有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对话和互动、古代与现代的交互。

记者:您在工作中还尝试过哪些可能的方向、内容或形式,突出介绍云南特色的文化内容?

姜涛:服务贸易是中国最大的对外文化输出,而文化贸易是文化经济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
我们一直在关注国内文化资源对外交流、宣传和商贸交易,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许多云南的本土优质产品介绍到国外。我的主职工作主要面向新加坡市场。新加坡与云南之间合作基础一方面来源于毗邻的地理优势,其二是文化一脉相承,语言相通的历史条件。在这当中,我们着力于发挥穿线落地的作用,加强两地企业文化的沟通合作。包括近年在新加坡都有相应的推介会,将云南的文旅产业和文化产品推荐到国外。博物馆展览方面,出海展览等形式也很多样。

打造独有博物馆文化品牌

记者:如何拉近博物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,发挥博物致知的作用?

姜涛:博物馆可以提倡青少年美学基础教育,与学校共建,与文化品牌合作,形成经常性的互动,采取义务讲解员介绍等方式,去鼓励大家参与进来,了解历史文化,输出艺术文明。再者博物馆应发挥专业属性,在主题上进行梳理和扩展。比如西南联大博物馆就专注于丰富的历史渊源。从包容性上说,与其他博物馆的交叉合作、展览互动也是一种可能的形式。也需要长期性的努力,文明的交流需要多次、长期、普世的讲述,从高到低的整合,小型博物馆可以专注自身,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品牌。此外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走出高深技法、艺术语言的高阁,通过一件文物介绍一种文化美学价值、生活方式的理念。

记者:昆明的博物馆,要如何创新发展?

姜涛:博物馆就应该是对外的窗口,连接社会的一根纽带。无关硬件、规模,而在于展览的梳理,用主题传递出信息。有时可以转换一种视角,用美、萌、趣味性的解读去关注文化产业,能够拉近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。同时博物馆应该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,推动文化旅游的功能性。怎么样把云南的生活放进博物馆里,用艺术品、文物来阐述,并提炼精华,让大众感受美学价值,推动更多人来体验云南的独特生活方式。比如云南的青铜器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,那如何去联动文化历史课题,借助周围的商圈推动形成文化热点就可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。或者说采取另一种新兴的模式,比如流动博物、快闪展览,联动文化息息相关的衍生品进行展示,用一个IP的输出带动其他的文化产业。

记者: 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、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这些主题日活动会给文旅产业带来哪些实质性影响?

姜涛:“国际博物馆日”是国际性的,是全世界共有的一个文化平台。对博物馆而言,与国际主题日合作其关注度和资源共有的条件都是十分充分的,加上如果有多种形式和题材的创新就能形成百花齐放、锦上添花的作用,因为文化生态是群聚形的,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更多地发挥其趣味性。(掌上春城记者:浦潇)